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
蓝牙简介—传统蓝牙的发展

发布时间:2024.04.24 浏览次数:1533

首先,蓝牙也是一种短距离无线技术规范,所有无线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无线传输数据。规范则是为了通用性。

一、蓝牙的诞生

      契机:1994年爱立信寻找移动设备及其附件之间的低功耗无线连接的方法,用于替代RS-232串口通讯标准。随着研究的深入,爱立信意识到短距离无线通信前景光明,也需要行业大佬的支持。1998 年 5 月 20 日,爱立信联合 IBM、英特尔、诺基亚及东芝公司等 5 家著名厂商成立「特别兴趣小组」(Special Interest Group,SIG),即蓝牙技术联盟的前身,目标是开发一个成本低、效益高、可以在短距离范围内随意无线连接的蓝牙技术标准。

20213291715306164

      这项新的无线技术名称“蓝牙”取自10世纪丹麦国王harald(哈拉尔),但他因为爱吃蓝莓将牙齿染蓝,因此有Harald Bluetooth(蓝牙哈拉尔)的绰号。国王统一了挪威与丹麦而闻名于世,希望蓝牙也可以成为统一的传输标准,使众多分散设备互联互通。Logo则是取自harald Bluetooth国王的首字母,使用后弗萨克文的H,B字母组合而来。

20213291715315675



二、蓝牙技术的发展

      蓝牙采用了调频扩频(FHSS)技术,而这项技术的起源可追述到二战时期,该技术由好莱坞女演员海蒂·拉玛(Hedy Lamarr)和钢琴家乔治·安太尔(George Antheil)提出,他们从自动弹奏的钢琴获得启发实现无线电“跳频技术”并申请了专利,因为频率是不断变化的,所以具有一定的保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。

2.1 传统蓝牙技术历史

     1999年7月,Bluetooth 1.0A正式版发布,建立了蓝牙的核心规范架构,使用跳频技术。同年10月Bluetooth 1.0B发布,WAP应用上更具有互通性,但和1.0A版本有诸多不兼容。1.0版本的蓝牙硬件地址无法匿名,推出后未得到广泛应用。

      2002年Bluetooth 1.1 发布,蓝牙被列入IEEE 802.15.1标准,规范了物理层(PHY)和媒体访问控制层(MAC),用于设备之间的连接。理论传输速率为1Mbps,实际约748~810kbps,1.1版本的跳频技术还容易受到同频率设备之间的干扰,通讯质量不佳。

      2003年Bluetooth 1.2发布,解决蓝牙地址无法匿名的问题,保护用户免受查询和跟踪;Faster Connection快速连接,缩短重新搜索和再连接时间;加入 AFH自动跳频,改善同频干扰问题,达到立体声传输要求,但只能单工方式工作,效果不佳。

      2004年,Bluetooth 2.0+EDR发布,加入增强速率技术EDR,传输速率提升到2Mbps-3Mbps,实际约1.8~2.1Mbps;支持双工模式(TDD),可以同时语音通讯和传输文档或图片。

      2007年,Bluetooth 2.1+EDR 加入了Sniff Subrating省电功能,减少配对互相确认时间;新增SSP简易安全配对功能,改善配对体验,同时提升了使用和安全强度。并支持了NFC近场通信,无需手动输入配对密码,设备靠近自动完成配对连接。

       2009年,Bluetooth 3.0+HS发布,新增可选技术High Speed,High Speed使用GenericAlternate MAC/PHY"(AMP),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替射频技术,允许蓝牙协议栈针对任一任务动态地选择正确射频。集成802.11 PAL(协议适应层)用于实现高速数据传输,传输率高达 24Mbps;加入EPC增强电源控制技术,空闲功耗明显降低。加入UCD单向广播无连接数据技术,提高了蓝牙设备的响应应能力。